孙福昆的盏没什么,就是太美了!

时间:2021-08-09 17:36来源:武夷建盏


20210809_170539_001.jpg


自古以来,文人雅客嗜好饮茶。

著名的文艺青年宋徽宗!

在饮茶方面亦有独到见解,

他所撰写的茶书《大观茶论》,

被历代爱茶人奉经典!

20210809_170539_002.jpg

▲《大观茶论》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

书中强调饮茶最宜用盏,

尤其是建阳一带所产的黑盏。

在那个宋瓷极度辉煌的时代,

为何艺术造诣奇高的徽宗皇帝,

饮茶时偏独宠建盏呢?


其一

建盏造型简素大方,

质朴无华,没有过多的雕琢装饰。

釉色安静典雅,斑纹浑然天成,

完美地契合宋人返璞归真的闲情逸致,

以及自然含蓄的美学思想。

20210809_170539_003.jpg▲孙福昆作品

其二

风靡全宋的斗茶活动,

茶色白,宜黑盏,

宋人们从斗茶内卷到斗器。

建盏逐渐在诸多宋瓷中脱颖而出,

成了不可或缺的战茗神器,

连徽宗皇帝都成了它的小迷弟。

20210809_170539_004.jpg▲孙福昆作品

其三

蔡襄《茶录》称:

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

建窑所烧的黑盏,取材当地,

胎体坚厚,宛若铁制,

不仅能活水软水,还能保温隔热,

茶遇盏生香,滑润回甘。

20210809_170539_005.jpg▲下期预告 吴立主作品

其四

自然是建盏低调又奢华的美,

兔毫、油滴、鹧鸪、曜变……变幻无穷,

饮茶时亦能欣赏斑纹的绚丽多彩,

品悟光影变化所带来的美感,

相得益彰,富有意趣!

20210809_170539_006.jpg▲孙福昆 鹧鸪盏

那么,徽宗皇帝的心头所爱,

战茗神器,掌中至宝,

我们也能拥有吗?


当然!

隐庐直播间孙福昆专场,

与您一同穿越千年,

再见宋韵风华!

孙福昆

640.png孙福昆,1966年生于陶瓷世家,从小酷爱陶瓷制作工艺,从事建盏研发20余年。现为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窑建盏烧制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近些年来,建盏逐渐广为人知,

在兼具实用性的同时,又极具观赏性,

无论是用来品茶、收藏或送礼,

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而今的建阳,颇有宋时

窑火昼夜不熄的繁荣景象,

那为什么在人才辈出、百家争鸣的建盏界,

一定要买孙福昆大师的盏?

古法柴烧

20210809_170539_007.jpg▲仿宋柴烧龙窑

即使在建阳,

拥有龙窑的大师也为数不多。

而孙福昆自建的仿宋柴烧龙窑,

是建阳首批建盏龙窑,被誉为八闽名窑。

20210809_170539_008.jpg▲孙福昆作品

孙福昆大师的柴烧精品,

胎体油润、自然细腻,

釉色古朴清丽,品茗时别有神韵!


20210809_170539_009.jpg

▲一盏成 万盏碎

龙窑柴烧的建盏,因火候极难控制,

且需连续烧制三天两夜

每窑的成品率非常之低,

故而极其稀少,且遇且珍惜!

原矿原釉

为何建盏的地位无可取代?

为何日本费尽心力也烧制不出?

自然是因为只有建阳当地的瓷土,

才能烧制出真正的建窑建盏!

20210809_170539_010.jpg

▲孙福昆作品

孙福昆大师的作品,

均选用建阳铁胎原矿土,

胎骨厚重,色沉如铁,

致密坚硬,颇具分量感!

宋盏雅韵

不仅是全原矿铁胎柴烧

与宋代建盏同质,

孙福昆还坚持手工拉坯,

与宋代建盏对比甄选经典器型。

20210809_170539_011.jpg▲孙福昆作品

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仿宋代鹧鸪斑纹,

晶体饱满均匀立体,

器型古朴雅致,具有宋盏韵味,

深受收藏者珍爱!

价值非凡

好的建盏除了美观实用,

更有投资增值、收藏赏玩的价值!

当然这与市面上普通的建盏有所区别,

不仅需要制作者有超高的烧制技艺,

也要具有一定的审美和艺术性!

更要受到市场和业内的认可!

毫无疑问,

孙福昆就是这样一位大师!

20210809_170539_012.jpg


作品馆藏:


《柴烧兔毫盏》藏于南平市博物馆;

《油滴益》藏于南平市博物馆;

《金兔毫盏》藏于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

《蓝兔豪益》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

部分获奖展示:

2013年,《兔毫盏》获第六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华工艺优秀作品奖银奖;

2014年,《油滴盖(鹧鸪斑)》获第七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华工艺优秀作品奖金奖;

2015年,《柴烧柿红兔毫盏》《柴烧兔毫盏》分别获北京第三十一届国际礼品及工艺品展览会工艺美术金奖和银奖;

2016年,《油滴口益》在第十一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上夺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